【精華】科學教案模板錦集9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xiàn)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過程與方法: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fā)現(xiàn)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zhì),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xiàn)象?
小結(jié):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xiàn)象,叫做毛細現(xiàn)象。
二、會“團結(jié)”的水。
師:我們是一個團結(jié)的集體,大家團結(jié)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生活過得很快樂。那么水和水之間會不會團結(jié)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jié)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xiàn)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經(jīng)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后,杯面上的水為什么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jié):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xiàn)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jié)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xiàn)象叫做毛細現(xiàn)象,此外水還有表面張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jié)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水的神奇。
一、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后不斷往里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托舉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么東西水托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為什么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動它?
小結(jié):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zhì)的性質(zhì)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xiàn)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zhì)。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zhì)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yè):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jié)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1、本課從無色、透明的液體的分辨引入,意圖在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和比較的學習方法,感受和認識水的基本性質(zhì)和液體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賞體會水體的美麗。
2、本課主要組織學生對水和其他外觀與水一樣的液體進行觀察實驗,知道水的物理性質(zhì)、水的溶解性、水的凈化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及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觀,學會欣賞美麗的水體。
3、本課是以“水及外觀與之相同的液體”展開研究,認識水的一些性質(zhì)。所以應重點選擇一些學生常見的典型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最后得出結(jié)論。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它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
。2)知道影響溶解的因素。
。3)通過學習過濾的實驗操作,初步了解分離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驟。
2、能力培養(yǎng):
。1)通過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討論活動,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判斷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
。2)學會欣賞美麗的水體,體會自然界的美麗。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它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學難點】
讓學生掌握運用對比實驗來進行探究活動,知道影響溶解的因數(shù)。
【教學準備】
活動1:白酒、純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動2:氣球、燒杯、燒瓶、錐形瓶等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常見的液體圖片。
活動3:滴管、燒杯、水、食鹽、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動4:燒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熱水、小錘。
拓展:一杯渾濁的泥水、玻璃棒、過濾裝置(鐵架臺、漏斗、燒杯、濾紙)。
資料:自來水過濾示意圖、視頻。
活動5:美麗水體的相關圖片、視頻。
第一課時 認識水
[教學目標]
1、通過找出純水的活動,區(qū)分不同的液體,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以及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
2、通過討論,區(qū)別白酒、白醋與純水,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
3、通過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像這樣的物體叫做液體。
[教學重點]
通過找出純水的活動,區(qū)分不同的液體,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以及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
[教學難點]
通過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像這樣的物體叫做液體。
[教學準備]
活動1:白酒、純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動2:氣球、燒杯、燒瓶、錐形瓶等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常見的液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帶來一條謎語,讓大家猜一猜,好嗎?
師: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 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生:水。
師:同學們真聰明!水是我們?nèi)祟惖暮门笥眩臀覀兊纳钕⑾⑾嚓P,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水。
引出課題,板書:4 清清的水。
問題情景:海水很清澈,為什么不能喝呢?
師:我建議同學們不能單純從顏色方面去認識水,應充分利用感覺器官去觀察,等一下我們再解答這個問題好不好?
二、探究活動一:
活動1:哪瓶是純水?
臺面三個小瓶里分別裝有白酒、白醋和純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純水嗎?
討論:根據(jù)平時你對白酒、白醋和純水的了解,想一想它們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純水?把方法寫在P28中間。
學生討論后交流匯報。
師提示:實驗時,不能采取嘗的方法。聞的時候,要用扇聞的方法,以保護我們的鼻子不受刺激。
師示范方法:輕輕地用手扇動瓶子上方的空氣,用鼻子聞此空氣。
學生探究活動后,請一名或兩名學生到講臺用扇聞的方法觀察這三個小瓶,并把聞到的結(jié)果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區(qū)分它們。
歸納:無色無氣味的那一瓶是純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氣味,白醋聞起來有酸味。
師:白酒、白醋都是無色透明的,它們和純水有什么不同?
師: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來和水一樣,但是它們中都比純水多了一些物質(zhì),只是這些物質(zhì)已經(jīng)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來。海水雖然看起來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卻含有許多其他物質(zhì),如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氯化鉀等物質(zhì)。這些物質(zhì)直接進入人體內(nèi)將對人產(chǎn)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飲用海水。同學們回家后可以試一試糖水和鹽水要怎樣區(qū)分?
三、探究活動二:
活動2:給水變個樣
。1)玩水球
。ǔ鍪狙b滿水的氣球)你玩過水球嗎?能把水球變成不同的形狀嗎?
師提示:往氣球里加水時,不要裝過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緊。
實驗:分小組做玩水球?qū)嶒,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狀,并畫出每次捏成的形狀。(學生畫在課本第29頁)
匯報交流各組捏成的形狀。
歸納: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種形狀。
(2)倒水游戲
談話:出示各種形狀的容器。根據(jù)玩水球的實驗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這些容器里,水會是什么形狀呢?
學生猜想。
實驗:將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中,觀察水倒進不同容器中形狀的改變。
歸納:水倒進什么形狀的容器里,就會變成什么形狀。原來,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3)認識液體
師出示概念: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做液體。(板書)
提問:想一想還有哪些物體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呢?
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
師:常見的液體還有許多,如油、橙汁、牛奶,這三種液體也像水一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
四、總結(jié)。
板書: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做液體。
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名稱:魚兒游呀游
二、活動目的:
1、認識魚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2、 學習部分和整體的配對。
3、認讀魚字。
4、幼兒喜歡集體游戲,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節(jié)奏卡、各種各樣的魚、魚兒歌、大整塊的魚兒圖板和部分圖板。
四、活動過程:
。ㄒ )開始部分
師生互相問候,可采用視唱的形式。出示節(jié)奏卡,先與幼兒一起復習卡上生字并引出“魚”字。按節(jié)奏卡打出節(jié)奏。
(二 )中間部分
。1)和幼兒一起到自然角觀察魚,請幼兒一邊欣賞魚兒游泳的姿態(tài),一邊描述魚兒的.外形特征,觀察魚兒是怎樣睡覺、怎樣吃東西,吃啥東西,并模仿魚兒的游泳動作。
。2)出示大的魚兒圖板,和部分魚兒圖板,并學習配對。
。3)自編故事(邊講述邊操作)—有一條美麗的小河,藍藍的河水清澈見底,能看到水底有光滑的鵝卵石、柔柔的水草,看,游來了一條漂亮的黃色魚兒,一條魚兒多孤單,它很寂寞。沒關系,這時又游來了一條紅色的魚兒,“你好!美麗的朋友!薄澳愫茫蹅円黄鹜姘!”不多久,又有來了各種各樣五彩斑斕的魚兒,河水里頓時熱鬧起來,大家開開心心的做了朋友。
(三)結(jié)束部分
“大家在一起是多開心快樂的一件事情,讓我們一起聽一段音樂吧!幼兒可以分組,按音樂做動作,做游戲。從而體驗集體游戲的快樂.老師,我愛您(幼兒園中班活動)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于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于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shù)據(jù)在分析解釋現(xiàn)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
小組實驗一:精確刻度杯一個,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等物體。
小組實驗二:彈簧秤一個,一塊大泡沫塑料塊,一個底部帶小滑輪的精確刻度杯(共用),細線,記錄表(教材13面)。
小組實驗三:在實驗二的材料基礎上,補充二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記錄表(教材14面)。
【教學過程】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么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么感覺?
2、出示關于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么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為繼續(xù)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guī)范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shù)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jié)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系,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jié)果填入記錄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系。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jù)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nèi)容和方法;根據(jù)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jié)。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三、記錄生長日記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shù)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shù)據(jù)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四、實地指導播種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yǎng)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板書設計】
2.種植我們的植物
記住播種方法: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關注種子生長:先長什么、再長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長。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218-219頁的內(nèi)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懂得科學技術(shù)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培養(yǎng)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2.了解序言的一般特點和要求。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自由閱讀,勾畫圈點生字、難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關于科學的意義、科學飛躍發(fā)展的形勢、對青少年殷切期望的語句,從而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序言的特點和要求,老師加以引導,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解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科學技術(shù)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認清科學發(fā)展的形勢,培養(yǎng)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懂得科學技術(shù)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培養(yǎng)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難點
能正確看待科學的'發(fā)展和懂得合理利用科技資源。
教學突破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內(nèi)容卻很豐富深刻,如揭示了科學的意義,反映了科學飛躍發(fā)展的形勢,指出了“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提出了對青少年的殷切希望等等,老師應引導學生就上述內(nèi)容勾畫出一些重要語句,加以體會,懂得科學技術(shù)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培養(yǎng)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準備作者的有關資料,寫作背景材料,找準詞句中的重點和難點,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準備好字典等工具書,為自讀課文作好準備。
2.收集有關古今科技方面的資料。
教學步驟
。1課時)
教師指導
1.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2.初讀掃障,再讀感知。
3.拓展探究,加深對科學意義的認識。
學生活動
1.展示自我成就,感受作者風采。
2.反復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3.暢所欲言,認識科學對人類的重大影響,激發(fā)愛科學的熱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約分鐘)
二、初讀掃障,再讀感知(約分鐘)
三、拓展探究(約分鐘)
本課總結(jié)
本文說明了科技知識的重大意義和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評價了《21世紀·中國少兒科技百科全書》的特點和價值,并對青少年提出了“以建設國家為己任,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將來長大了為偉大的祖國創(chuàng)造新發(fā)明,作出新成就”的殷切的希望。學習本文,我們要了解序言的內(nèi)容、特點和要求,還要養(yǎng)成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的好習慣,懂得“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樹立遠大理想,將來為偉大祖國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科學教案 篇7
目標
。保兄彳洝杂、光滑、粗糙的感覺。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準備
。保粋紙盒,上面挖一個小洞(大小能保證幼兒把手伸進里面并能從里面拿出東西)。
2.紙盒內(nèi)放入海綿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數(shù)量與幼兒人數(shù)基本相等。
過程
。保虏聦氊。
——教師出示神奇的百寶箱。這是一個神奇百寶箱,里面有許多寶貝,請你們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寶貝呢?
2.摸摸百寶箱。
——鼓勵幼兒上來摸一摸,并告訴大家自己摸到的.寶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覺怎么樣。
——把這個寶貝拿出來讓別的幼兒摸一摸,看一看。
——這是一件什么寶貝?有什么用?
——請幼兒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寶貝,想出多種玩的方法。
——鼓勵幼兒互相交換觀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們的特點。
建議
。保賹毾鋬(nèi)的物品盡可能是多種質(zhì)地的,且數(shù)量要多。
。玻變好䦟氊悤r不能看,待說出自己的感覺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來驗證。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guī)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jié)構(gòu)性、系統(tǒng)性。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了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關系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1. 本課時在初中物理課程系統(tǒng)中的地位:歐姆定律(初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guī)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系,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中重點內(nèi)容之一。
2. 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了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nèi)容的編排是根據(jù)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shù)學表達式。
二、教學目標
依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知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 能力目標:學習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聯(lián)系歐姆定律的發(fā)現(xiàn)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舍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有對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xiàn)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節(jié)課的重點為實驗的設計及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并應用所歸納簡得出的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分析。
四、教學設計
(一)復習設疑,啟發(fā)探究欲望。
復習:
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電荷作定向移動的?
2、導體的電阻對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么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系呢?
2、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么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系呢?
設疑:學生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那么這三個量究竟有什樣的數(shù)量關系呢?點出本節(jié)課題“歐姆定律”。
這樣通過簡單回顧、分析,使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量的有關概念,通過猜想使學生對這三個量關系的研究產(chǎn)生了興趣,激發(fā)了求知欲望,并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jié)課。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1、預備知識:向?qū)W生介紹“控制變量法”,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與另一個量之間的關系,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保持電阻不變,通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時,保持電壓不變,通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
2、同桌同學討論:根據(jù)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們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①明確研究目的。②確定研究的方法。③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強調(diào)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實驗: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fā)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fā)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jié)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
4、各小組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jié)論。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tài)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匯報情況中得到升華。
具體做法是:
1、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學處理,理解數(shù)學上“成正比關系”、“成反比關系”的意思。
2、各小組匯報實驗結(jié)果,最后分析得到二個結(jié)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
4、說明:在歐姆定律中的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兩個這段導體卻是指同一導體而言,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運用數(shù)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ㄋ模╈柟毯头答,知識遷移訓練
1、例題:一個電燈泡工作時的燈絲電阻是484Ω,如果電燈兩端的電壓是220V,求燈絲中通過的電流大小。
分析:本題已知的兩個量,電阻、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電燈燈絲而言的,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計算,但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解題的規(guī)范性,強調(diào)電流、電壓、電阻“同一段導體”,“同時性”等。
2、小結(jié):突出歐姆定律的內(nèi)容,強調(diào)“同一導體”
四、作業(yè)設計
1、課后練習
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nèi)容和表達式;另一類是了解在研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作用,進一步體驗“控制變量法”。
2、作業(yè):
。1)、作業(yè)本作業(yè)鞏固性練習。
。2)、討論題:怎樣用學過的知識和儀器,來測定一
未知的電阻值,請說出實驗方案。使學生產(chǎn)生新的問題。 新的求知欲望。
科學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生經(jīng)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學習過程,指導學生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導學生學會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學生自己探究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2. 通過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 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4. 通過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以及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
學習重點:
學生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觀察分析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通過月球環(huán)形山從而對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探究學習活動認識。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地球大氣層方面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地球大氣層方面的文字、圖片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直接導入新課學習內(nèi)容:認識地球的面紗——大氣層。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對課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交流、匯總整理。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形成統(tǒng)一意見,達成共識,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適時出示一些圖片、文字資料,從而逐步使學生對大氣層形成初步整體認識。
指導學生小組思考討論“假如沒有了大氣層,地球會怎樣”。
教師出示資料,下發(fā)研究記錄卡片,引導學生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使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組織學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引導學生通過“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形成”的討論,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氣污染的危害,引導學生小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大氣污染的現(xiàn)狀從而對大氣污染嚴重性有了深刻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引導學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小結(jié),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搜集關于大氣臭氧層污染的資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制作科普手抄報、黑板報、警示牌,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1、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了解本課學習活動:認識地球的面紗——大氣層。
2、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對課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交流、匯總整理。并在教師引導下形成統(tǒng)一意見,達成共識,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加強交流活動,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學習認知圖片、文字資料,對大氣層形成初步整體認識。
學生小組思考討論“假如沒有了大氣層,地球會怎樣”。
學生學習教師出示的資料,記錄研究卡片,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通過“月球上環(huán)形山的形成”的討論,深刻認識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學生認識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小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思考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動,了解大氣污染的現(xiàn)狀從而對大氣污染嚴重性有了深刻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或方案。
3、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小結(jié),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布置課后延伸學習活動內(nèi)容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了解本課學習內(nèi)容。
引領學生從資料搜集的途經(jīng)與資料內(nèi)容兩方面展開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通過觀察示意圖,了解大氣層的概貌,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鋪墊。通過學生的資料交流與研討活動,使學生認識地球大氣層概貌,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應用資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tài)度。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jù)搜集的有關資料,結(jié)合自己對大氣層的認識,通過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huán)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存在的重要性,為下一步研究“大氣污染和保護”作好鋪墊。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的發(fā)展能夠帶給人類便利,也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大氣污染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技發(fā)展的兩面性,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板書設計 地球的面紗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研究成果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耳朵11-09
精品科學教案03-03
昆蟲科學教案01-09
手的科學教案01-03
關于科學教案01-07
冬天科學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