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亞熱帶稻作區(qū)表土孢粉研究及其考古學應用
研究地點位于廣東、湖南和湖北三省的華南雙季稻分布區(qū),緯度跨度為 22.84°~32.51°N 之間.沿緯度每 30~50km間距取樣,一共為26個樣點,每個樣點包含 3~5個樣品(稻田內、稻田外和附近地表或次生林表土樣).本研究采用了孢粉分析方法,在鏡下共鑒定77種孢粉類型.研究結果表明,該區(qū)稻田耕土表層的禾本科花粉含量為36% ~88% ,其中水稻型花粉含量為 30%~84% ,平均含量為57.41% .而稻田外旱地樣品禾本科總量降至26% ~77%之間,而水稻型花粉平均值降低至38.52% .稻田內外樣品和塵土花粉結果的對比分析表明,在人類強烈干擾的雙季稻耕作區(qū),禾本科含量達到36%以上時,很可能表明與稻作農業(yè)發(fā)展有關.上述表土孢粉結果為地層孢粉分析尋找農業(yè)和人類活動的證據提供了新的數據. 番禺萬頃沙鉆孔孢粉研究表明,禾本科花粉在歷史上出現(xiàn)一個快速增加的突變(從約10%增加至50% ),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稻作農業(yè)的迅速發(fā)展開始于秦朝,可能與當地人口快速增加和中原地區(qū)農耕技術的引入有關.而香港壕涌西區(qū)考古遺址地層的孢粉分析揭示出該地點的土地利用是從明清才開始作為耕地使用,而更早的唐宋時期并非原地種植水稻.
許清海,Xu Qinghai(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石家莊,050016)
刊 名: 第四紀研究 ISTIC PKU 英文刊名: QUATERNARY SCIENCES 年,卷(期): 2010 30(2) 分類號: Q151.2 Q944.571 關鍵詞: 亞熱帶 稻田 表土花粉 人類活動 環(huán)境考古 subtropical zone modern pollen rice field human activity archaeology【亞熱帶稻作區(qū)表土孢粉研究及其考古學應用】相關文章:
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在孢粉研究中的應用04-27
LAS原理及其在黃河河源區(qū)的應用04-28
雙孢蘑菇生產技術的改進與應用研究04-27
天然沸石及其應用進展研究04-26
DNA末端定量及其應用的研究04-27
RAPD技術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