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與高校音樂公共課的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音樂公共課 教育改革 審美素質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對于新社會的人才要求也提出了高的要求,教育部門也隨之創(chuàng)新了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培育人才的教師來說,這是一次挑戰(zhàn),如何創(chuàng)新適合新時代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是目前教學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尤其是音樂教學直接關系著學生審美觀念的認識和形成,因此,音樂教師應抓住機遇,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創(chuàng)建適合學生接受和學習的音樂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
現(xiàn)在高校領導越來越重視和認同公共音樂教育,是因為公共音樂教育是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公共音樂教育也是素質教育基礎化的一大基礎學科,是發(fā)展大眾化音樂的必須開設的基本課程之一。[1]開設公共音樂教育課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操,并不是要讓大家都成為一個音樂人,而是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yǎng),一定的藝術情操,能夠有美的音符去感受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開設這個課程,還是對課程節(jié)奏的一個調節(jié),對學生狀態(tài)的一個調節(jié),在數(shù)理化學習疲憊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剡M行音樂教育,是對心靈的放松,也是響應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的要求。從更高層面來講,是完善人格的必然要求。
一、 音樂教育的內涵和作用
1蹦諍:顧名思義,音樂是一種藝術,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的內在思想感情,是反應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方式。它由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構成:節(jié)奏和旋律,又分為兩大部分:聲樂和器樂。音樂教師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樂理知識為音樂教育,它包括音樂的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力度、音色、音程、和聲、調式和曲式等,以及歌曲、器樂曲的演唱、演奏技能以及樂曲的欣賞分析的教學過程。[2]應約教育具備的特點是它具有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不僅僅是開展音樂文化素質教育為目的,而是將人類跨越式的音樂文化精髓,通過各種不同的音樂學習形式的傳授,以及良好的音樂環(huán)境的熏陶作用,使受教育者具備強烈的民族文化精神、、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藝術審美能力。
2弊饔茫捍尤說娜面發(fā)展來看,音樂教育對人有著獨特的功能。首先,音樂教育優(yōu)點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也是其他教育方式難以替代音樂的作用。音樂是一種藝術,它是崇高而深刻的,它具有強烈的感人魅力,通過獨特的聲音表達思想、此種意境容易進入人的內心世界,激活人們內在的心理需求,實現(xiàn)結合作者、表演者及欣賞者的情感共鳴,音樂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觀點、道德精神等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們接受逐漸轉化為人格精神的其中一部分。
其次,大學生的智力素質和文化素質在音樂教育的幫助下逐漸增加和提高。音樂教育需要創(chuàng)造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一種新時代發(fā)展的重要學科。學科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需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力。再次,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品格,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音符的流動,產(chǎn)生不同形式的內容、不同形式的樂曲,給人在不同的情感下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在教學中,音樂教師主要的目標是如何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同時提高學生的感受美、鑒賞美,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品格和素質。
二、現(xiàn)時期高等教育公共音樂教育現(xiàn)狀
在很多高校,對于公共音樂教育的問題并沒有引起校領導的重視,也沒用引起學生的重視,不是作為必修課程開設的,僅僅是一門選修課程,而更為嚴重的是即使是選修課程,到課率也是非常低的。學校并沒有相應地機制去保證這么課程的實施,也沒有單獨的經(jīng)費去落實這門課程。沒有設立相應地管理機構與監(jiān)督機構。使得這門課程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下發(fā)展的了。盡管,很多音樂選修課是根據(jù)音樂學院的專業(yè)教授和老師所代教的。導致大多數(shù)同學心甘情愿上課,從課堂上學習到一些音樂基礎知識,但并不是有教授就行的,主要還是學生并沒有相應地基礎,對這門課程沒有理論作為支撐,缺乏對音樂的理解,從而使這門課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就是學生很少參與有關音樂的活動,大學生普遍對高雅的音樂不感興趣。[3]所以,高校并沒有重視公共音樂教育的長期發(fā)展,這樣一來,就不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很多大學生對于音樂教育的興趣和積極性不夠高漲基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情況不如樂觀,很多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對音樂知識十分不夠了解,所以在大學學習期間,教師需要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但是很多大學生面對社會的激烈的競爭壓力,只重視了專業(yè)的學習,學習音樂不感興趣,沒有了動力和積極性,F(xiàn)在值得一個研究的問題就是大學生不懂得去欣賞音樂。
和一些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對音樂知識相對缺乏,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五線譜這些基礎知識不懂,不知道一些古典音樂、沒有聽過《命運》等一些舞曲;由于缺乏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一些大學生對音樂的品味不高,喜歡沒有價值內涵的垃圾音樂,而忽視了對高雅音樂的欣賞,甚至無法區(qū)分什么是高雅的音樂什么是低俗的音樂,不是一名合格的當代大學生。
荀子這樣說過:“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不亂。”對于荀子的這段話明顯的指出了沒有正確的引導會導致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現(xiàn)在所涉及的問題是既然開設了這門課程,既然面對的是沒有音樂理論基礎的學生,那么久應該考慮怎么樣去彌補他們的缺陷,怎么樣使他們理解音樂,使他們能夠適應這門課程的客觀要求,使提高課堂效率。大學音樂教育離不開音樂的性質和方法,內容和形式,音樂的構成要素,題材和風格以歷史、世界音樂知識等內容都是息息相關。這就從基本層面上要求高校音樂教師要有較深厚的功底,對音樂知識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但目前高校的音樂教師缺乏,而且整體音樂素質也很低。另外,缺乏統(tǒng)一的教材。目前,許多高校都是模仿專業(yè)學生的教材,沒有適合的學生教材和方法,對學生的音樂教育嚴重歪曲。
三、 加強高校音樂教育的必須進行一定的改革,否則難以適應這門課程的發(fā)展
在當今物欲橫飛的世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操,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對大學費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一定的音樂系統(tǒng)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利益觀都有很好的現(xiàn)實意義。對于這一改革,核心在于經(jīng)費支持,并成立相應地機構,將這一課程的發(fā)展納入到有規(guī)劃、有方針的軌道中來,并對大學生自身基礎進行一系列改革。
1備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
大學培養(yǎng)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注重學生會什么,不會什么,而是發(fā)展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他們自學的能力,自我辨知的技能,又具有很好的審美情操,為今后音樂人才的發(fā)展提供一個自我發(fā)展的舞臺。對于音樂的鑒賞,不僅是音樂本身,更應該注重對音樂家的背景進行講解,了解他們那個環(huán)境,他們的心情,他們的心理特征,他們的價值追求,掌握他們演繹的基本手法,還能夠透過音樂聯(lián)想到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時代背景,涉及政治、經(jīng)濟、歷史、哲學、地理、民族學、人類學等各個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將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對各個領域的了解,促進發(fā)展大學生的智力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進而陶冶內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在音樂實踐中,能夠將音樂背后的時代背景、人物情懷在表演中表現(xiàn)出來。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一方面是通過平時的教育,注重課程的設置,通過向學生傳授多方面的知識引導學生;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考核,不應該單純地注重理論或者實踐的考核,應該把兩者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或者對二者進行綜合來考核,迫使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4](P57)
2蓖晟聘咝9共音樂教育制度和法規(guī)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制度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事業(yè)不可缺少的整體之一,也是完善機構建設的有力保證。學校要像發(fā)展體育事業(yè)那樣發(fā)展音樂,要有學校音樂培養(yǎng)委員會,要有校領導親自掛帥,要每年舉行音樂鑒賞財政計劃中,必須要有專項資金保證這一事業(yè)的發(fā)展。要制定相關機構,要在機構上、人事上落實到位,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要納入到學校發(fā)展計劃中來。對學生還可以制定學年學分,此制度在于為各種各樣的選修課程奠定基礎,從而約束學生行為。必須課和選修課相結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的提高和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誘導學生主動去學習,達到提高學生音樂全面知識和綜合素質的目的。重視公共音樂教學課程的規(guī)劃,必須尊重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不得違背科學規(guī)律而行事。首先,教材的選擇,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教材,應該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老師的實際,結合學校的實際。其次,對于老師的配備,應該采取科學的原則,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應該是多少,應該由哪些老師指導這門課程,多必須有科學的一句。最后,對于這課程的考核,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難度多大等等,都必須有理有據(jù),否則只會打擊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選課可逐漸向上的原則,先選基礎類,后選鑒賞類,也可選音樂藝術實踐類,如開設《合唱基礎》《聲樂基礎》等課程,相互結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奔憂墾生的音樂藝術實踐鍛煉,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是音樂教育的關鍵。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創(chuàng)作歌曲,參與配樂朗誦、舞臺設計等,發(fā)掘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可以組織學生成立校園合唱團、樂隊、舞蹈隊等,參與各種演出和演唱比賽;還可以組織文藝演出小分隊參加每年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等,從而為廣大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展示自身音樂藝術素養(yǎng)和才能的機會。總之,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鞏固和拓寬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4庇嘔音樂教學過程
現(xiàn)代音樂教育必須借助一定的手段,否則會顯得單一化、枯燥化。比如如何利用多媒體,如何利用網(wǎng)絡等手段進行音樂教學。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不是逼迫學生學,是讓學生有學習的欲望,讓他們喜歡上這門課程。二是怎樣提高課堂的效率,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的學習確實學到有用的東西,并最終能夠成為自己的知識并加以運用。[5]因此,新的教學方法不是單純傳授教學方式,也不是簡單地運用新技術向學生傳授各種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公共音樂課不僅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探究的科學思維,研究方法,學生能夠通過這個方法去鑒賞其他的音樂作品才是最成功的。運用現(xiàn)代化的手段,使學生感受到多媒體帶來的樂趣,讓課堂更加生動,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提供一個聲情并茂的、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營造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教學情景,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相結合感性認識,讓學生能夠欣賞美、感受美、理解美,把音樂課堂上升成一種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平臺,有力的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5庇造良好的校園音樂文化
校園文化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一方面,學生可以從音樂的知識經(jīng)驗中投身于校園文化建設服務,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多樣豐富的校園文化又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廣泛興趣,陶冶學生的自身的良好思想情操。所以,各高?萍冀Y合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組織學生更多的參與各種健康的文藝活動,將高雅文化帶進校園,為音樂環(huán)境教育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筆者認為,可以在學校舉辦一些校園歌手大賽、音樂會、音樂論壇等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一種濃厚的校園音樂氣氛。[6](P124-125)
四、結束語
音樂教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從學科分類的角度來講,它所處的領域也很重要,對于學生審美傾向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發(fā)現(xiàn)自然美的培養(yǎng)都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教學改革對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祈禱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現(xiàn)象,隨著人們對精神追求的不斷發(fā)展,就需要音樂去彌補,需要音樂這門學科去完善教育發(fā)展的不足之處。作為高校工作者,特別是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有義務去宣傳音樂教育開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在高校開設音樂公共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王耀華.高師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徐易炎.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黃碧源.高等音樂教育之我見[J].廣州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10,(3).
。4]郭麗娜.論音樂審美與素質教育[J].華章,2010,(21).
。5]鄭莉、金亞文.基礎音樂教育新視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羅鈞桓."論音樂鑒賞教學與大學生審美素質培養(yǎng)"[J]. 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1,(2).
【試論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與高校音樂公共課的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改革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04-30
音樂審美在高校素質教育中作用論文05-02
拓展音樂欣賞教材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論文04-27
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改革探索的論文04-27
高校音樂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論文05-02
高校京劇音樂教育與審美探討論文05-02
音樂審美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5-02
提高音樂教師素質推動課程改革04-30
高校公共課音樂教育重要性研究論文05-03
抓好音樂教學提高學生藝術素質04-30